揭秘河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背后的故事~
当年,一个20岁的小青年,冒着杀头的危险,参与领导震惊中外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接着又组织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第一个党组织。
是怎样的经历,让这个小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河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背后,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它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走访
青砖红瓦下,包裹着一段红色历史
在洛阳街头的铁北西路,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一个稍显破旧的大院映入眼帘,这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洛阳机务段。
走进大院,每一个地方都能捕捉到古朴与沧桑。沿着入门的路向里走,紧挨着陇海铁路线,有一栋法式建筑,低矮却古色古香。这栋建筑是法国人修筑的,后来被闲置下来,直到2001年变为“河南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纪念馆”。
青砖红瓦下,包裹着一段红色的历史。发黄的照片、生锈的票夹,不免让人思绪万千。法式建筑的对面,一趟趟列车疾驰而过,喇叭的轰鸣伴随着铁轨的震动声,路旁的树叶都跟着摇曳起来,似乎在默默向人诉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纪念馆的讲解员郭宇洋是洛阳机务段的一名女职工,每逢节假日或休息日,她都会抽空来当义务讲解员,有时还带领同事们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段历史,身为一名铁路职工,有义务让大家知道这些事儿。”
“这里是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最前沿,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第一个党组织建立的地方。”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相关专家介绍,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是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的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洛阳机务段所在的位置也可以说是河南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背景
为尊严,陇海铁路千里全线大罢工
“开门!开门!让我们进去!”1921年的11月17日,寒风凛冽,陇海铁路洛阳机车厂(洛阳机务段的前身)内,光滑的铁轨上反射着刺骨的寒光。
机车厂大门口,几十名衣衫褴褛的工人义愤填膺,与一名洋人工头激烈地争论着。当时,洛阳机车厂有上千名工人,工人们很多住在土窑洞里,工资极低,有时忙活一天挣的钱还不够买一斤小麦。此次争吵,不是为了低微的工资,而是为了一份“尊严”。这天早上,机车厂的副厂首比利时人狄孟故意找茬,提前把机车厂大门关闭了,不让工人入厂劳动。按规定,过时不进厂劳动的将被扣3天工资甚至被开除。20多名被拦在大门外的工人想找狄孟讨个说法,没想到却被直接开除。这一举动激怒了其他正在劳动的工人,大家群情激奋,纷纷罢工。见状,一个名叫“若里”的法国总管咒骂说“中国人没有三分钟热心,你们都是狗”。陇海铁路工人罢工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共北平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派罗章龙前往洛阳,指导罢工运动。紧接着,陇海铁路东起徐州,西至三门峡附近的观音堂,全线一千余里陷入瘫痪。当时的《申报》报道说:罢工导致新闻纸5日未到,开封几成一片死世界,想外出的旅客不得不每天到车站打探一次消息。随后,陇海铁路督办不得不答应了工人的14条诉求,直至免去洋人总管若里的职务,此次罢工取得了全面胜利。
紧接着,在李大钊等人的介绍下,时任洛阳车站员司(技术员)、参与领导罢工的游天洋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为日后河南第一个党组织的创立埋下了伏笔。
行动
这个年轻人把党的火种带到河南
影响
一呼百应,党组织在河南遍地开花
中共洛阳组的成立,好似碧波清水中的一抹血红,短短几年,便把中原大地映得通红。
1921年12月,罗章龙和游天洋等在商丘车站巡视的两天中,先后介绍3人入党,并成立了商丘车站党支部。1922年6月,郑州已有8名党员,并成立了党小组。当年9月,陇海铁路开封车头厂成立了党支部。支部建立后,又发展了20多名党员。
截至1922年底,河南的京汉、陇海两铁路上的主要城镇基本上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或有党员在开展工作。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建立,到1938年10月,全省党员已发展到8000余人(不含豫北)。
“中共洛阳组是在建党仅仅5个月后中原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洛阳理工学院教师牛建立撰文说,河南也因此成为内陆地区建立党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自此,河南的工人阶级有了凝心聚力的领导核心,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建立党组织的序幕。